譯者的話:在第一篇文章中我們初步談到了DJ添購外接音效卡的兩個理由,首先是為了能在播放時預聽(Pre-Cueing)下一首歌(這對不預編歌單的DJ來說尤其重要)。另一個則是為了使用MIDI界面,以類比的方式取代滑鼠、快速的執行某個複雜的動作。接下來則是大家最關心的問題,外接音效卡對於音質是否有所改善?
原文出處:請按此
原文作者:Igor “El Espejero”
2.3. 音質,或是通往高傳真音響論壇的順風車
音質是各大音響發燒友論壇上爭戰不休的議題,根本原因是深受主觀看法所困。我傾向於根本上避開這個題目,但要討論音效卡似乎很難不提到它。所以,這個章節純粹是我個人的主觀看法,基於我擁有或使用過的卡來提出意見。
以探戈DJ現場表演的環境來看,幾乎(!)任何價格區間在100-200美金、知名廠商(如NI/Traktor,AudioQuest/Dragonfly,Focusrite,Steinberg,FiiO,Numark,Mackie,Allen&Heath)等等的聲音都不錯。當然,高價的音效卡聲音表現應該更好,可是一旦你踏進高傳真音響(High-Fidelity,Hi-Fi)的世界,法則就是:「一倍的品質,十倍的價格」,入場門票可是所費不貲。
我個人非常主觀的看法,將音效卡分成4大類型,顧名思義:「鏗鏘有力」 DJ型; 「純淨」 HiFi型,「清晰」專業型,然後「糟糕的」,例如大部分的筆電、手機、平板等等(按:果粉請勿出來抗議)。然後,這裡要提醒讀者,前三類可能是差異非常小的。客觀來說,只有專業的音效卡製造出來的好聲音;和當你使用高音量播放時,你的i開頭的產品所製造出來的刺耳聲音。當你在家裡放歌,用很小的音量,或許聽不到差異,除非你家有一套高傳真音響,或是一對監聽級的喇叭,並且用高音量播放。
講到這裡,如果你有興趣一頭陷入無止境的高傳真音響論戰的話,就讓我們來看看音效卡的主要元件有哪些。
2.3.1. 數位類比轉換器,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,DAC
DAC是音效卡的心臟,他能夠將一連串的01訊號轉換成類比的電子訊號(不管是電流或電壓),它也透過複雜的低頻濾波器,將數位類比轉換時固定會產生的高頻噪音予以減少。這種高頻、刺耳的噪音被稱為數位抖動(digital jitter),它的成因眾多,像是音源檔案的解析度不足、或是不夠好的低頻濾波器等。例如在一台CD播放器中,就會有專屬用途的DAC晶片、數位混音器和聲音處理器等等;而各種外接音效卡中,也會搭載一般用途的 DAC晶片。
最常被人討論、但又不是那麼重要的DAC特性,就是其解析度。最低可到16 bit / 44.1 kHz,但還是能提供驚人的音效(像是傳奇CD播放器REGA Planet),也有像是最新的32 bit / 384 kHz 數位昇頻(Upsampling)晶片。大多數我們播放的音檔,都是16 bit / 44.1 kHz,除非你去購買TangoTunes近期出品的音檔。以此來看, 即使是最低解析度的晶片也是可以很好的達成任務。與此同時,即使同一張卡,搭載新版本的高解析度晶片,一般來說,會比早期版本的音質要好。
DAC晶片三大知名品牌,包含Burr Brown(PCM),Sabre(ESS)和Wolfson(WM)。其中,只有Sabre依舊隸屬原本的公司 ESS科技。其他兩個品牌則是被大型晶片廠德州儀器和Cirrus Logic(CS)所併購。在發燒友的世界,三巨頭的比較爭論永無止境,新版的晶片和他廠舊款的比較...充滿了許多隱喻、咒罵和比喻...但都沒有實質或決定性的證據。(按:日系AK旭化成的晶片也不錯啊...)
用過都說好,價格也不貴(而且好買到連PChome都有),缺點就是重達1公斤 |
如果你正在找好的DJ音效卡,那麼DAC的型號、或是其解析度,是你最不該擔心的。以上三家出產的任何新晶片、甚至不那麼新的款式,像是Cirrus Logic CS4272(使用於2017年之前的 Scarlett產品),音質都夠好了。再次強調,這是作者個人主觀的看法,根據來自於個人經驗。
2.3.2. 異步傳輸模式(Asynchronous Transfer Mode,ATM)
在數位資料流進入DAC前,它需要先通過電腦的USB接口。此時會需要一種特別的USB晶片來替電腦和音效卡之間執行同步傳輸(Isochronous Transfer),通常是用於處理即時的資料流,像是音樂和影片。數據必須以全速,精準不變的速率傳輸,但這只是理想。實務上,當接收端執行最簡單的同步模式時,只能仰賴電腦時脈來「推」動資料到接收端,傳輸率會受到電腦各種活動的影響,最終會造成數位抖動的雜訊。
對此有任何補救的辦法嗎?的確有,德儀曾開發一套獨特的晶片組TAS1020B,讓局面翻轉。現在,是器材反過來以特定速率從USB「拉」動資料,用自己的時脈來控制,這樣至少可以減少一半的抖動來源。 這就是所謂的ATM,當然實際運作遠比上述說法複雜。
除了同步和異步傳輸外,還有一種較早期的自適應模式(adaptive mode,就是電腦端不管接收端怎麼處理,自己想辦法調整)。許多製造商,基於技術考量,比起ATM來說更偏好使用這種模式。除了TAS1020B以外,像是Tenor TE8802L,就同時能夠使用ATM或自適應傳輸。最終,ATM成為高傳真DAC世界中高度被渴求的機能,儘管許多製造商和較低等級的音效卡並不會採用。
ATM對探戈DJ有何用處?首先,訊號波動源會只剩下一個,可以減少製造抖動的主要來源。其次,我們必須記住,黃金時期的錄音都有不少(應該說很多)的炒豆音。當我們試圖用硬體的EQ來對付這些噪音時,是在音效卡「下游」的位置,我們把高頻的部份消音,因此也有效的除去抖動。但即使我們忽略這些噪音,噪音本身也會產生數位抖動,更重要的是,高頻內容能有效的摧毀那些中庸的音響器材(就是通常舞會上用的那種),而且舞客和聊天的客人也會讓聲音變得軟弱消沉。
我如果說我不在乎抖動是騙你的,我當然在乎。我自家用的音響,應該是市面上聲音最溫暖的系統,可是當我在聆聽我最常聽的古典樂CD時,也飽受抖動的影響。所以我家裡用的DAC是有ATM接受器的。
感謝El Oso大哥借我他的老玩具測試,剛好我也有AQ的Dragonfly可做比較 |
2.3.3. 輸出電路
當電流訊號從DAC傳出之後,它會透過一些電路進入「運算擴大器」中。它是一個整合過的前置擴大器,任務是替輸出線材提供標準的電壓,或者是提供推力來驅動耳機等等。照例,這裡又是一個音響論壇的引戰點,哪個運算擴大器比較優啦、那種電容可以提供「寬廣又高昂的聲音層次」啦...的確,電容和擴大機有等級之分,信不信由你,我覺得設計音效卡的工程師有足夠的知識做出明智的決定,也努力將最佳的解決方案提供給你。所以,有很多發燒友宣稱:「我將X擴大器轉換成Y擴大器,於是我要價上千元的DAC現在終於真正能發揮實力。」這聽起來超荒謬的。
但與此同時,為什麼從筆電耳機孔輸出的聲音,和本文提及的任何一套外接設備相差如此的大?主機板上輸出功率不足的電路可能就是主因,而非DAC晶片本身。
2.3.4. 結論
唯一的結論是,如果你使用有商譽的廠商製品,你最不該擔心的就是音質問題。或是當你在挑選DJ音效卡時,這些元件也是你最不用在意的點。功能才是重點,只要能優化你的工作流程,省錢去買品質更好的音檔、讓你旅行輕鬆、容易和各種音響系統銜接...等等。
典型的聲音訊號流程(sound chain) –你還相信一張音效卡能解決你所有的問題嗎 |
如果你不信,找幾個DJ做個盲測,舞會前舞會後都行,或是你乾脆連兩張卡到場地的混音器上,趁主持人講話時切換、然後問個可信任的同儕聽眾聽不聽的出來差異。但請注意,測試時音量一定要設置成一樣的等級,否則結果很容易落入「越大聲越好聽」的現象。如果你確定被說服找到了最好的音效卡,就衝一張啊不要猶豫,你值得的。
(待續)
回顧第一篇:[DJ] DAC 4 TJ: 適合DJ的外接音效卡(一)預聽與MIDI界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