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專題] 芬蘭探戈?阿根廷探戈?有什麼不同? - 阿根廷探戈-文章翻譯:by 探戈DJ保羅

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

[專題] 芬蘭探戈?阿根廷探戈?有什麼不同?


身為一個跳阿根廷探戈的芬蘭人,最好習慣被人家問芬蘭探戈阿根廷探戈之間有什麼不同。或者,你是個很熟悉阿根廷探戈的人,也一定曾經聽說過在芬蘭有一類獨特的探戈支流。不管你是那一類人,這篇文章都有助於你了解這兩國之間-熱情的南方冰冷的北方-是如何發展出滿足它們獨特的社交與情感需求的舞蹈。
如你所猜測的,我一開始學習的探戈是芬蘭版的。我並非舞者,音樂才是我的菜。我渴望透過創作來探索芬蘭探戈,在做了幾首芬蘭探戈音樂之後(用的是筆名),我覺得我應該要更進一步探索芬蘭探戈的根源。結果在接觸到阿根廷探戈這個音樂類別之後,我就回不去了。

今日,我已經知道關於更多探戈的歷史,很顯然的,兩者的差別在於,阿根廷探戈是都市的產物,而芬蘭探戈比較鄉村。我們在文章的最後會探討這一點,但首先我們先談談,探戈是如何流傳到芬蘭的,並且如何建立起地位。

芬蘭探戈的歷史

阿根廷探戈誕生於布宜諾艾利斯的郊區,探戈被引入歐洲時被視為是狂野誘惑的一種舞蹈。最早的探戈表演首見於1910年的巴黎,但由於世界大戰的關係,阻礙了大西洋沿海諸國的聯繫。戰後,探戈又像風暴一樣席捲歐洲。到了1930年,探戈是當時歐洲最時尚的舞蹈(當然還有狐步)。

1910年代的巴黎探戈舞會
歐洲作曲家,很快的就開始創作他們自己的探戈。他們所學習到的探戈概念大多都源自於世界大戰前後的時期,也因此,阿根廷探戈自從1920年之後的演化與進步,基本上並未傳達到歐洲探戈上。最明顯的一點在於,阿根廷從1920年代後就鮮少採用的 habanera節奏 (哈巴涅拉,古巴的一種舞曲,字源是哈瓦那,代表曲是卡門),居然還一直被保留在歐洲探戈裡。作為社交舞,歐洲舞老師希望標準化探戈的舞步,這也就誕生了所謂的國標探戈

看上半身後仰就知道是國標探戈,阿探一定要貼胸啊(羞)
在芬蘭,首次接觸到探戈是在1913年。探戈引發了人們的興趣,但並未造成轟動,主因是當時有個強勁的對手:狐步,當時探戈屈居下風。此外,多數芬蘭人都住在鄉下,當時流行的舞步是華爾滋、波爾卡,還有蘇格蘭舞。人們想要跳探戈,只能模仿在探戈秀上看到的動作。從這裡衍生出來的風格就是所謂的老芬蘭探戈,後來逐漸又燃起了人們的興趣,有些時髦的城市人甚至會去參加國標探戈的課程。


到了1930年,事情開始有所改變。芬蘭的舞蹈老師依據狐步的舞步,開發出了一種簡易版的探戈,基本的舞步是慢-慢-快-快(阿根廷探戈則是快-快-慢),然後整首歌都重複這樣的節奏,也沒有側踏的動作。與狐步相比,它沒有反彈步,步伐比較流暢,膝蓋要微彎。腳是交錯的,不像阿根廷探戈足尖相對,擁抱的接觸點很低,在骨盆以下。



由於廣泛的被接受為社交舞,芬蘭探戈的音樂也如雨後春筍。大約在30年代中期,開始有專門的舞曲被製作出來。到了二次大戰,這類音樂被用來逃避殘酷的現實,但直到戰後,探戈人口才真正有爆炸性的成長。之所以會如此,和戰後的社會結構有密切關係。

探戈的社交功能


會跳的抱妹子,不會跳的抱漢子
探戈的主要功能一直都是用來尋找異性。在當時的布宜諾艾利斯,舞會最大的挑戰是男女比例不均。外來移民的單身男性蜂擁而至,要搶到女生是非常競爭的。要是動刀動槍的搶,這個國家社會就分崩離析了。所以幸好,阿根廷人透過文化力量來競爭。在探戈上專精的男人,也象徵著他的勤奮,在同儕中可以獲得敬重。

因此,毫不意外的,阿根廷探戈發展出很多禮節與機制。在探戈原始的脈絡中,男人要征服女人,就是透過探戈展現其男子氣概。對女人來說,也並非只是被動。女人透過裝飾步逗弄男人,並且展現出她的喜好與選擇。

看來女生真的比較多
在芬蘭,二次大戰後情勢正好相反。大戰中大約10%的男性喪生或是終身殘廢,所以男人很缺,女人很多。此外,成千上萬的男人把他們的黃金歲月都浪費在前線,很多都有情緒創傷或是戰後恐懼症。戰後,他們必須加入和平的社會並且建立家庭。許多農夫,都失去了他們的家園,如果沒有家人,你是無法經營農田的,而探戈幫忙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

戰後時期,每個村莊都至少會有一個活動中心,加上一個夏季跳舞用的大涼亭(通常會設在湖邊)。這些地方就是芬蘭探戈的老巢。在仲夏節(夏至)的祭典中,他們會生起篝火,在六月的昏暗的月光下共舞,這也是為什麼很多芬蘭人都在三月出生的原因(?)。

僅為示意圖XD
芬蘭探戈放什麼歌?

你可以說芬蘭探戈與征服女人沒有關係,比較像是尋找合作夥伴(?)。那麼探戈是如何完成這項任務的呢?芬蘭人跳探戈大概有幾個配方:有無敵湖景的涼亭、害羞的男孩、不需要技巧也不需要大肌肌(?)的簡易舞蹈、充滿期待的氣氛、還有一個想要找人生伴侶的女孩。當然不可或缺的,能讓兩個人兩顆心永生難忘的,就是音樂了。

阿根廷探戈音樂的黃金時期約在1930到40年代。當時的舞曲要滿足許多需求,包含氣氛戲劇化的轉變、讓舞者展現技巧、優雅而且充滿想像力。芬蘭探戈,完全不甩這些需求,而且每首歌都只有一種情緒,就像世界上大多數的流行歌一樣。


基本上,芬蘭探戈用的曲子都是真正的歌曲,不是舞曲。旋律很強,就是流行歌曲。也不像黃金時期的阿根廷探戈有節奏和旋律對比的表現。換句話說,一首歌放下來你也不太需要去變化你的舞序,也就是符合簡化舞序的概念。聽起來,芬蘭探戈就是三分鐘傻傻的走路機器人?並非如此,這要歸功於芬蘭人發展出了一套聰明的系統,可以像萬花筒一樣創造出節奏的變化。



如我們前面所提,歐洲探戈保留了哈巴涅拉的節奏,並且成為了芬蘭探戈的主流。此外,芬蘭探戈還有一個獨到之處:在每一小節的最後,會有所謂的backbeat(按:重拍落在2~4拍,阿探一般是1、3拍)),也就是說,最後一個弱拍會被加重,2/4 拍或4/8拍用16分音符,4/4拍用8分音符。並非所有小節都如此,但很常出現,通常是不規則的。這種節奏結構在阿根廷探戈中是不存在的,它結合了慢-慢-快-快的舞步,創造出一種經常變動的節奏。


有趣的是,這種有層次的節奏,其實源自於拉丁黑人的音樂。除此之外,比根舞(Beguine)的節奏也經常在芬蘭探戈裡出現。


換句話說,芬蘭探戈其實是重新改造了拉丁音樂,讓它變得更適合芬蘭人的脾氣:包含優美的旋律和求愛的歌詞。它的目的是讓舞者暫時忘掉煩惱,遁入另一個幻境之中,就如同最有名的探戈曲-夢幻仙境( Satumaa)中的歌詞一樣。


聽聽看

想要了解芬蘭探戈到底和阿根廷探戈有多不一樣,最好的方式就是聽聽同一首歌在兩國的表現差異。所以我選擇了世界名曲La Cumparsita作為比較:

La Cumparsita, Olavi Virta & Metro-Tytöt 1953



La Cumparsita, Juan D’Arienzo 1951




我最喜歡的探戈作曲家是Toivo Kärki。和諧又充滿音樂性的感性是他的招牌,雖然他在其它音樂類型的創作證明了大師可以征服各種情緒氣氛,但是他的探戈音樂就是充滿了渴望,正如這篇文章不斷強調的一樣(按:阿根廷探戈音樂比較有心碎的感覺)。我這裡介紹三首他在 1944 到1950年早期的探戈作品。

Siks’ oon mä suruinen

Laulava sydän


Köyhä laulaja


在Toivo Kärki的年代過後,最受歡迎的芬蘭探戈曲則是Soi maininki hiljainen(Fridrich Bruk的作品)。有趣的是,這位作曲家是烏克蘭人,接受的是俄羅斯的音樂訓練,但在芬蘭音樂圈發展。這是一首很緩慢的探戈,也有明確的哈巴涅拉節奏,請享受吧!


原文作者 Heikki (連結